热点资讯
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:江苏快三技巧攻略大全 > 新闻动态 > 国民党将领冯钦哉起义后, 拒绝我党任命, 声称: 不想对不起蒋介石
国民党将领冯钦哉起义后, 拒绝我党任命, 声称: 不想对不起蒋介石发布日期:2025-08-16 12:46    点击次数:71

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,已赘述文章结尾

1949年初,北平还没完全归入新政权。

外头风声紧,城里却出了一件怪事——有个国民党高级将领,明明参与了和平接触、立了大功,结果新中国刚成立,中央点名要给他安排工作,他却说什么都不肯接,转头回乡养鸡了。

这事儿在当时引起了不少人议论。

那人叫冯钦哉。

说起来,他不是个路人甲。

几十年戎马生涯,北伐打过、抗战扛过、讨袁也跟着干过,西安事变时还握着兵权。

可谁也没想到,他最后竟然是这么个结局。

那么,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?

冯钦哉其实早年就不是个安分人。

清末那会儿,他在山西读书,接触到革命思想,很快就加入了中国同盟会,跟着孙中山干过。

太原起义那阵,他拉了支队伍,跟清军正面杠,仗打得不轻,名号也立起来了。

后来北洋政府搞复辟,袁世凯称帝。

冯钦哉看不下去,又跑回山西,拉人马、筹军械,准备讨袁。

这一折腾,反倒让他跟西北军混熟了,后来被杨虎城吸收,成了杨的心腹将领。

西安事变那年,1936年冬,冯钦哉已经是西北军中的老资格了。

张学良和杨虎城联手扣了蒋介石,想逼蒋同意“停止内战,一致抗日”。

那会儿的冯钦哉,其实是知道这事儿要干大的。

杨虎城让他防守潼关,准备应对中央军的反扑。

结果冯钦哉不动。

他直接回了句:“不支持共产党,不拥护张学良,也不打中央军。”

这话一出口,等于谁的面子都不给。

杨虎城急了,想不通他怎么关键时候撂挑子。

但冯钦哉不是没想过后果,他只是觉得,蒋介石再怎么说也是国民党领袖,真要出了事,整个局面会乱套。

国家也可能因此崩得更快。

他那时候说得最重的一句话是——“不能再乱下去了。”

所以他选了观望。

让局面缓一缓,也让人有机会坐下来谈。

这事儿后来传到蒋介石耳朵里,蒋倒是记住了冯钦哉的这份“稳”。

之后不但没动他,还特别提拔了他一把,把他手下的部队扩编成了第十四集团军。

但冯钦哉也不是彻底站在蒋一边的人。

到了1949年,国民党节节败退,北平岌岌可危。

冯钦哉那时候在华北,还跟傅作义保持联系。

他知道,硬打下去北平保不住,百姓也遭殃。

傅作义其实早就有点动摇了。

冯钦哉看得出来,就主动去劝他,说:“咱都打了一辈子仗了,最后这一步,别让老百姓再遭殃。”

傅作义后来决定和平起义,冯钦哉也是个关键推手。

当时参与协商的人都知道,冯的身份特殊——他跟傅亲近,也跟中央不敌对,还能说动一些犹豫的部队。

北平最终没开战,几十万人安然过年。

很多人都说,这是冯钦哉他们“救了一城”。

按理说,新中国成立之后,这样的人该是重点团结对象。

毛主席亲自点名,希望他能继续为国家出力,安排了合适的岗位。

可谁知道,冯钦哉就是不接。

他只说了一句:“忠臣不事二主。

我心已定。”

这不是客套话。

他是真的这么想的。

冯钦哉年轻时便崇拜明末的傅山——一个不仕清、不出仕的文人,号“傅青主”。

这人在清军入关后坚决不降,隐居太原,终生不仕。

冯钦哉年少时读他的诗和文章,常说:“做官可以不做,气节不能丢。”

他觉得自己已经为国家做了该做的事。

以后不想再搅进任何政治漩涡。

“我已经帮过一次了。”这是他晚年说得最多的一句话。

于是,安排好的职位他没去报到。

也不住在省城。

直接回了老家,在山西一处偏僻小村。

搭个棚子,圈几只鸡,过起了半隐居的日子。

那段时间几乎没人知道他在哪里,偶尔听到消息也是支离破碎的。

有人说他在种菜,有人说他在教小孩识字,还有人说他根本就不出门。

不过有一件事倒是确定的——他从没再穿过军装。

从那以后,再也没人这样叫过。

参考资料:

刘统,《解放战争实录》,人民出版社,2010年。

金冲及主编,《毛泽东传(1893-1949)》,中央文献出版社,2003年。

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,《傅作义和平起义纪实》,中国文史出版社,1995年。

胡乔木,《西安事变亲历记》,人民出版社,1986年。

山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,《山西省志·人物志》,山西人民出版社,1998年。



上一篇:“亮证事件”背后, 我们真正在担心什么?

下一篇:没有了